點擊次數:更新時間:2016-12-22 10:12:01【打印】
扎實隨文練筆 實現師生雙贏
——西塢小學語文教研組閱讀教學中“隨文練筆”研修案例
一、研修背景 我們都知道寫作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是衡量學生語言運用和思維能力的重要尺度,也是檢驗語文教學成果必不可少的手段。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但同時也成了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痛”。我們看到許多學生一提起作文,就會緊張害怕,有的甚至是相當排斥的。大多數學生對作文缺乏興趣,沒有表達欲望,語言干澀,內容虛假,沒有真情實感。我們的習作教學陷入了一個很尷尬的境地。一方面新的習作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不斷涌現、更新;另一方面學生面對習作卻是愁眉苦臉、叫苦連天,讓教師也甚是苦惱。究其原因,客觀上是學生缺乏敏銳的觀察力、缺少詞匯量以及寫作技巧的積累;主觀上卻不得不承認低效的語文閱讀教學禁錮了學生作文的思維。 學校教研組曾開展過新課程實施中的疑難問題和困惑的問卷調查,并在組內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每位老師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整理和匯總時,我們發現很多老師提出了相似的困惑:現行語文教材的每個單元中安排了一次習作訓練。但細讀新課程的每一次習作,可以寫這個,可以寫那個,對寫作內容和要求都很寬泛。然而在開放的今天,孩子們被限制的事情卻反而增多,導致生活圈子很狹窄,尤其是農村的孩子,他們的生活圈子更小。作為農村小學的教師該如何指導孩子的習作呢?指導多了,千篇一律;指導少了,無從下筆。于是,我們的語文教師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二、主題生成 如何改變現狀,走出一條受學生歡迎的、有效的,既不會增加學生課余負擔,又能提高寫作能力的新路呢?《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崔巒老師也曾把現行的閱讀教學形象地比作是跛腳的閱讀教學。他呼吁老師在潛心研讀文本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文本的內在因素,巧妙構筑習作訓練場。隨文練筆就是在竭力領會文本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汲取養料,洞開寫作之門。隨著練筆緊隨閱讀教學,能促進學生對文本語言的內化、積累和運用。同時,由于其內容精短,貼近學生的實際,思維空間較大,且形式多樣,學生往往在10分鐘內即可完成,寫來得心應手。隨文練筆也就以“短平快”的特點迅速占領了我們的語文課堂,在眾多公開課、展示課的課堂上隨文練筆也以其靜雅的風姿改變了以往熱熱鬧鬧的課堂,帶給孩子更多動筆的時間,更多思考的空間。 我們也不難發現在現行的人教版實驗教材中選編的課文,文質兼美,祖國的語言文字在其中彰顯著無窮的魅力,或雋永瀟灑,或激越昂揚,或空靈和諧……許多文章,言有盡而意無窮,許多言外之意須去研磨,諸多文本背后的精彩須去探尋。因此,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我們的語文教師只要深入地細讀文本,鉆研文本,便可從中尋找出能為深化文本理解“架橋鋪路”的“讀寫結合點”來,把握重點,聚焦難點,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學語言,騰出一點時間,在閱讀教學中相機進行寫作訓練——“隨文練筆”。充分挖掘教材寫作因素,把寫的訓練有機融合于閱讀教學之中,妥善處理好讀與寫的關系,做到讀寫結合,相得益彰。 因此針對我校語文教學“作文難”的現狀和新課標的要求,圍繞“有效教研、有效指導、有效課堂、有效評價”的工作方針,確立“通過隨文練筆,培養學生寫作遷移能力”為我校本學期(2010年3月-7月)的語文研修主題,借助校本研修和區域協作組的平臺,以課文為寫作的突破口,及時地把寫作訓練有機地揉進閱讀教學,就能進一步發揮課文的“典型”優勢,使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實現讀寫結合,以求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和創新能力,激發寫作興趣,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 三、活動過程: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如何使本學期的主題研修得到一定的成效,我校語文組開展積極地討論,制定出研修活動方案。以下是具體方案: 奉化西塢中心小學2009年度第二學期主題研修活動方案
(一)理論學習,提升認識。 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學習他人的經驗,是解決我們面前難題的最好方法。 2010年3月23日我組向本組組員發放了《從“文路閱讀”到“文路作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訓練的整合淺談》等學習材料,要求每一位組內教師認真研讀并撰寫讀書心得。 2010年3月30日,語文組舉行集中理論學習,探討交流心得活動。在活動中,組內教師一致認為,這些教育書籍和教學論文讓我們茅塞頓開,開闊了眼界,使我們的許多困惑煙消云散。 陳亞波老師在文章中寫到:“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要把寫的訓練滲透于閱讀教學之中,隨文安排了小練筆,想方設法去淡化習作作為一種任務,給學生搭建一座座橋梁,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 蔣吉鴦老師是一位在這隨文練筆方面做得比較超前的教師,在本活動展開之前,她就關注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她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給大家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方法,她提出了要善用教材,捕練筆時機 ;巧設教法,創練筆機會等一系列大家值得關注的問題。 …… 經過理論學習,大家對隨文練筆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感受,在閱讀教學中融合隨文練筆更成為大家的共識,在教學實際中如何操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為了將理論學習的成果運用于實踐。我組討論決定,由蔣吉鴦老師和毛琳老師各上一節研討課。 (二)實踐探索,檢驗成果 經過上課教師的精心準備及相關備課組的積極參與,我校語文組于2010年4月16日舉行“通過隨文練筆,培養學生寫作遷移能力”主題校本研修——上課研討活動。為了更好地對課堂提問進行觀察,我們要求聽課教師結合下發的課堂觀察量表,對課堂內容進行全程觀察,目標性記錄。 以《臨死前的嚴監生》這個片段為例,我們通過觀察量表,看看這節課中,老師在課堂上對“隨文練筆”是如何詮釋和演繹的: 語文課堂“隨文練筆”的課堂觀察表(1)
語文課堂“隨文練筆”的課堂觀察表(2)
(三)評課討論,碰撞思維 上課活動結束后,語文組教師進行了集中主題式評課及反思。上課的蔣吉鴦 老師在反思中是這樣寫的:“在指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來感悟人物內心部分,由于教師的練筆設計的不到位,學生的發言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而且回答的內容也是千篇一律。學生更多的是根據老師所出示的多媒體內容的仿寫,而沒有真正深入他的內心。”教師們則對蔣吉鴦老師執教的《臨死前的嚴監生》表示了充分的肯定,特別是在這節課中,老師在課堂中“隨文練筆”的意識增強,老師巧用心思,從點到面,多層次進行隨文練筆的設計,達到了主題研修活動所要求的目標。同時,老師在隨文練筆細節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加強整體把握,通過與前文的比較,在《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這一課中,作家抓住的是一連串連續性的動作進行細致描寫,而在本文中抓住的是定格動作“二個手指”,領悟不同的寫作手法。為揣摩人物內心而進行的練習設計中,最好與文中的內容相結合,這樣學生的感受會更深刻。 老師們的反思也好,評課也好,僅僅圍繞研修主題,暢所欲言,在思維上進行著強烈的碰撞。每個老師在這次活動中,有所收獲,有所感悟。 (四)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2010年5月5日,經過前面三個階段的活動,我組教師舉行了校本研修總結反思活動。教師們對以“通過隨文練筆,培養學生寫作遷移能力”為主題的校本研修系列活動進行總結。如果說第一階段的理論學習中,大家對“隨文練筆”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認可,或者說是紙上談兵的話。那么,現在經過了“理論——實踐——反思”的過程,老師們對“隨文練筆”這種形式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更多的話語權。戴慧娟老師在文中寫道:“在課堂上除了補白練筆還可以仿寫等,只要在課堂上善于抓住時機,組織練筆,必然可以深化對文章內容的感悟,一定會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如我在教完《地震中的父與子》后,讓學生寫寫自己的父親母親,體會父母慈愛的偉大與無私;學完《只有一個地球》后結合周圍生活環境的狀況寫讀后感;在學完《凡卡》一課后讓學生補充凡卡從美夢中醒來后的情景;組織學生將《游園不值》編寫成小故事,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在以上練筆的過程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時提高了對場景的想象與描寫能力。”……老師們結合實際,侃侃而談。 四、總結反思。 經過這次活動,對于學生的寫作是一種無形的滲透,他們的寫作思路得到拓寬。學生感受到了作者的精妙語言,感悟出文章巧妙的結構安排,初步認識并把握了寫作規律,對于他們的寫作水平不能不說是一個飛躍。 這樣的教研活動,最大的收獲是讓我們每一位教師深切地體會到集體的智慧,看到了“交流”的重要性,還總結出了隨文練筆的基本流程: ![]() 我們以兩節展示課為起點,還對其余老師的語文課堂進行“推門聽課”。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在課堂上也看到了一些浮華而低效,甚至無效的練筆現象: 現象一:隨心所欲,霧里看花。 為練筆而練筆,教師沒有目標意識,或者說是對教學目標把握不到位。這種現象出現在高段語文的課堂,很多寫話的內容,都是在情感上進行渲染,對學生的語文能力的培養沒多大作用。 現象二:無端揣測,鏡中黃花。 為了所謂的“感受”,或者為了主題的升華,于是對一些“莫須有”事件進行續寫,價值觀嚴重偏離。 現象三:淪為擺設,走馬觀花。 隨堂練筆“虎頭蛇尾”,有的甚至是教師的“后備品”而已。在很多語文課堂中,隨文練筆只是一個過客,匆匆而來,又急急而去。似乎是教師拿來作秀的。課堂練筆學生面廣,展示的機會卻少,學習效果如何無法顯示。老師對“隨文練筆”評價不重視、不到位。 除此之外,課堂中隨文練筆還呈現脫離生活、學段不明、層次不分,使用頻率過高等現象。 2、對隨文練筆“有效性”的關注。 提高隨文練筆的有效性,已經成為我校每一個語文老師的心聲。在豐富的理論知識指導下,根據大量的調查、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進一步整理資料,老師們撰寫研究報告、結題報告,課題研究論文,把我們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課堂隨文練筆的“有效性”。如張燕老師撰寫了《繁華落盡 還“語”本真——提高隨文練筆有效性之我見》,蔣吉鴦老師撰寫了《巧設隨文練筆,提高寫作能力》,陳亞波老師為主的課題《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隨文練筆的策略研究》在市級課題中立項。這些文章和課題關注到了課堂中隨文練筆的有效性,使主題研修活動得到不斷地深化和延續。 半年的時間是短暫的,老師們在這半年中有付出,同時也有收獲?;顒拥姆此?、總結不應該是一個終點,更應該是一個全新的起點,因為對課堂中“隨文練筆”的研究并沒有結束。加強隨文練筆的有效性,如何完善隨文練筆的評價體系等等,這些還將是我們繼續關注的話題。相信我們的學生,我們的老師在新的學期將會有更多的收獲! |